廣東塑料產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2019-09-29
當前國際經濟環境經歷著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廣東塑料產業同樣受到影響和考驗,行業在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問題和挑戰。
1、發展成本在不斷升高
廣東省塑料產業面臨的現狀是產業高度聚集于狹窄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不足、地價上漲是不可逆轉的因素,使得企業運作或擴張成本增加。國際油價受金融危機影響劇烈波動,使得對石油依存度高且多年處于高價運行中的合成樹脂價格劇烈波動,處于石化工業產業鏈末端的塑料制品制造業將繼續面對這種局面。2008年大部份時間里,能源、原料等的價格成本擠占了企業的大部份效益,目前合成樹脂價格趨于平穩,但在金融危機中這種平穩充滿變數,同時產業鏈的價格傳導需要時間、市場配合。此外,生產企業還面對越來越高的物流成本,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近一、二年國家發改委不斷調高油價、電價,并與鐵道部調整鐵路運輸價格,企業受原料價格之外的生產經營成本劇增因素的影響。塑料制品生產從原料至產成品,都屬于大宗貨物商品,運輸成本本來就大,塑料加工設備電耗是企業生產成本重要環節,成品油價、電價、運價成本的增大,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塑料產品中原料填充料用量大的塑料建材制品以及本來就微利的農用塑料制品、塑料編織制品受影響大。部份屬終端產品的傳統塑料制,面對的是消費者,沒有再向下游傳導成本的可能。不少廣東塑料制品生產企業處于高產低效環境中運作。
2、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成本升高
近年國際(特別是歐盟國家)不斷出臺針對中國出口產品涉及安全、環保、貿易保護等問題的一系列嚴格的指令、評估法規、產品標準、檢驗和準入法規,如塑料袋、塑料餐具、公共場所阻燃塑料材料等,對塑料企業影響明顯;廣東塑料企業高度聚集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區域內治理廢氣、污水、廢料要求越來越嚴,成本越來越高。因而廣東塑料制品生產企業面對日益增大的提高加工技術,加強環境保護、生產準入、產品認證的成本壓力。
3、人力資源成本上升
信息顯示2004年開始廣東珠三角地區開始出現用工緊張,特別是技術操作工,塑料制造業屬技術密集和相對勞動密集型,用工技術操作條件要求相對高,快速擴張的塑料加工業對員工特別是技術操作工要求也在提高,新的勞動法實施后,企業用工規范化,諸多因素導致企業工資成本增加,珠三角地區塑料制品企業員工工資成本約增10-20%,壓力增大,與塑料產業關聯度高的家電、電子電器、皮革制品、塑料玩具等行業均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影響最明顯,同樣累及塑料行業。
4、中小塑料企業融資困難大
2008年我國一直實施從緊的金融貨幣政策,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塑料加工制造業處于融資困難境地,珠三角塑料企業中以出口、代工為主的企業以往有訂單資金鏈就不會斷的情況發生變化,部份企業生產運營資金、融資困難,一些企業因此無法維持退出市場。當前國家上述政策有所調整,中小企業將在稅收和貸款上獲得更多的支持,但中小企業融資仍存在不少操作上的問題,塑料行業中小企業走出困境,仍必需要靠自我調整。
5、塑料制品出口增速放緩
廣東是我國塑料制品出口大省,近年來出口交貨值一直占全國約40%以上,但受國際金融風暴沖擊,2008年廣東塑料制品出口交貨值僅持平,廣東省塑料制品出口主要有美國、歐盟、香港、日本4大市場,其中美國市場約占40%,但2008年對四大市場出口同比均下降,其中對美出口下降幅度最大。影響因素有: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國外需求市場萎縮,次貸危機逐漸影響實體經濟,發達國家居民消費需求下降,而廣東塑料制品(包裝制品、餐具、廚具、衛生間用具等日用制品、塑料建筑裝修制品等)70%以上出口向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及香港地區;原料價格去年迅速上漲,廣東塑料行業對外(原料進口)依存度高,原料漲價幅度大大高于塑料制品出口價格;出口環境處于雙向趨緊局面:2008年國內政策上連續提高制品出口門檻,先后連續二次下調塑料制品退稅率,幅度達8%,并將塑料制品列入貿易限制類出口目錄,還有國外貿易壁壘不斷增加等。當前我國塑料出口產品集中在包裝、小飾品等低端產品,附加值高的建材類、家居制品占同期出口量不足10%,產品出口不完全適應國外消費需求的發展,聚乙烯類產品出口遭遇一些國家塑料袋禁用、限用法規,國際上對塑料制品增塑劑純度、衛生、毒性標準嚴格。因而單憑國家上調退稅率政策調整不一定能完全解決塑料制品出口面臨的問題。塑料制品出口企業要根據國家政策及當前國際市場變化,調整塑料出口產品結構,認真應對進口國的各種壁壘、質量、稅收、價格及可能引發的環境安全等問題,扭轉出口產品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狀況,才能更好開辟塑料產品國際市場。值得注意的另一種情況是,海關提供的數據表明,2008年,廣東省幾個塑料產品出口單價大大低于進口產品,單價相差最大的是塑料管材,進口管材單價是8476.8美元/噸,出口管材單價是1885.9美元,價差接近5倍。與進口產品比,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塑料產品出口仍存在量大價低的狀況。